首页 关于我们   业务内容 新闻公告  政策法规 资源下载   认证常识  视频资料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组织机构
 》公司介绍
 》企业文化
  图片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国家认监委成立15周年综述:在建设质量强国的征程上砥砺奋进
双击自动滚屏    出处: xinsida01     发布时间:2016-9-2 8:21:46     阅读:243

   20163月,在这个孕育希望的春天,绽放了一个新的时代。在全国“两会”上,“建设质量强国”作为国家战略正式写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吹响了向“质量时代”转型迈进的嘹亮号角。 

  站在新起点,回首创业路。2001829日,伴随着新世纪的钟声和中国入世的脚步,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了,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认证认可体系。15年来,认证认可作为世界公认的国家质量技术基础,不断托举着中国质量迈向新的高度,支撑起质量强国的宏构巨厦。 

  求索之路—— 构建中国特色认证认可体系 

  作为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最早从国际上引入的先进管理制度之一,认证认可担负着帮助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促进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的历史使命。但在当时计划经济模式下,客观上存在多头管理、重复评价等问题,既不符合WTO原则,也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成为中国“入世”谈判的焦点议题之一。 

  20018月,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从战略全局出发,决定在组建国家质检总局的同时,成立国家认监委,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全国认证认可工作;并承诺入世后按照WTO规则,建立统一的认证认可和合格评定体系。中国入世议定书和工作组报告中,有27项直接涉及认证认可等合格评定内容。 

  构建既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合中国国情的认证认可工作体系,成为摆在国家认监委领导班子面前的首要任务。国家认监委首任“掌门人”王凤清主任以敢为人先的气魄,组织制定了中国认证认可“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建立适应认证认可需要的工作制度;第二步,构建形成相对完善的认证认可体系;第三步,努力使我国认证认可工作水平整体迈入世界前列。这些时至今日看起来也近乎大胆的构想,打破了原有思想观念的束缚,如同拨云见日一般,让认证认可事业发展的航标清晰呈现在世人眼前。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胜”。2001年底,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制度正式出台,实现了认证产品目录、标准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认证标志、收费标准的“四个统一”,打响了统一认证认可制度的“第一枪”;翌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认证认可工作的通知》,并且建立了由20多个部委参加的全国认证认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确立了“统一管理,共同实施”的工作机制;200311月,《认证认可条例》颁布施行,从法律上确定了中国特色认证认可体系的框架;2005年,全国认证认可工作会议系统提出“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认可约束,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五位一体的认证认可监管模式,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认证认可体系。 

  如今,我国不但在合格评定领域的入世承诺已全部兑现,而且根据发展变化的世情国情不断探索,成功走出了一条国际化和中国化相结合的中国特色认证认可发展之路。 

  使命之旅——塑造“中国质量”新形象 

  2015年底,国家质检总局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一组数据引起诸多媒体的关注。CCC产品抽查合格率由2011年的78.5%提高到90.3%,平均高于未获证普通产品24%。约有1.4万家出口食品企业通过IS022000HACCP等体系认证……一系列数据表明,认证认可对于产品质量安全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作用十分显著。 

  如今,世界各国普遍将认证认可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质量管理、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的基础性制度性安排,认证认可保障安全、提升质量的作用日益受到企业和消费者青睐。我国30多万家企业获得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证书,占全球证书总量的30%以上。2014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国家认监委联合组织了“中国企业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调查”,经对约8000家中国企业的调查结果表明,98%的采购方对获证企业的产品质量表示“满意”。另外一项社会问卷调査显示,92.4%的消费者会优先选购经过认证的产品。 

  除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各类企业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外,各种产品及服务的质量安全认证更是层出不穷,满足各行业各领域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我国的认证产品体系,不仅有强制性认证(CCC认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底线”,还有更多满足需求高端化、差异化等“高线”要求的自愿性产品认证,如节能产品、环保产品、低碳产品、有机产品等认证。截至2015年底,我国累计颁发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41万余张、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 46 万余张、自愿性产品认证证书 32万余张,获证企业组织达52 万余家,证书总量和获证组织总量比“十一五”期末分别增长59% 40%,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创新之道——助推中国经济跃上“中高端” 

  2015年初,国人赴海外抢购马桶盖风潮的新闻引爆互联网,引发人们的深思。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供需有效对接和结构升级,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成为全社会思考的共同命题。 

  认证认可凭借其可以在供需两端建立并传递信任,在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市场效率、降低风险成本等方面独有的作用优势,又一次受到瞩目,成为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拉动经济结构迈向“中高端”的有效手段。2016年初,国家认监委率先启动出口食品企业内外销“同线同标同质”工程,短短几个月就得到全国20多个省份、多个部委的积极响应,同年5月10日“同线同标同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帮助出口企业新增国内订单逾7亿元,被媒体称为“一场供给侧的质量革命”。 

  这只是认证认可服务供给侧改革、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国家认监委聚焦新业态领域,加快制度创新步伐,建立了一批新型认证认可制度。 

  在节能环保领域,认证认可成为落实“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国家认监委会同相关部门建立了覆盖产品、企业和项目的节能低碳认证认可体系,全面引导节能低碳经济发展。“十二五”时期颁发的节能低碳产品证书比“十一五”时期增长6倍,累计实现节能量折算标准煤1.83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57亿吨;结合“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累计实现节能量折算标准煤2.20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49亿吨。在7省市碳交易市场试点实施碳排放核查制度,为企业自主减排行动开展第三方核查,成为碳交易市场体系的技术支撑。201512月,在联合国巴黎气候大会上,国家认监委首次举办以认证认可为主题的中国边会活动,向世界彰显了中国认证认可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贡献。 

  2015年“双十一”,“912亿元”创记录的“天猫”网购成交额让人咋舌之余,也让电商产品及服务的质量问题成为焦点。同一天,国家认监委宣布,首批“良好电商规范”认证证书面世,引发了一场电商平台质量行动。电子商务认证为破解电商产品质量缺少有效管控手段导致诚信缺失、消费者无从辨识等问题提供了可行之策。当年底,国家认监委正式开通“云桥”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面向电商开放CCC产品等认证数据。阿里巴巴旗下电商平台接入“云桥”后,通过导入CCC认证数据库实现对线上商品的自动校验,从而有效识别无证“假货”,对40万件存在问题的儿童安全座椅作出下架处理。目前,“云桥”已与阿里、京东、1号店等多家电商平台连接,覆盖国内电商B2C业务总量的90%以上。 

  服务业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主攻方向,也是认证认可服务新业态的主攻方向。国家认监委大力推行服务认证,相继建立了商品售后服务、体育服务、信息服务、保健服务、养老服务等一大批服务认证制度,助推服务业转型升级。保健服务业服务范围广、吸纳就业人口多,且市场门槛低、管理相对薄弱,长期以来因为良莠不齐深受消费者诟病。国家认监委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开展保健服务认证,对保健服务场所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星级评价,让消费者放心消费。“十二五”时期,服务认证已覆盖15个服务业门类,证书数量比“十一五”末增长了4.1倍。 

  随着服务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显现,认证认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也由2005年的0.671%提升到2014年的0.947%,相当于新增国内生产总值6021亿元。 

  互信之途——唱响全球合格评定舞台的“中国声音” 

  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认证认可是“1.0版”,在国际上还处在引进消化、“跟班”学习的阵列;认监委成立之初是“2.0版”,全面与国际接轨,并逐步在国际上处于并行发展态势;那么,今天的中国认证认可,正在进入“3.0版”——成为在国际上发挥重要影响的认证认可大国,并开始在局部领域赶超进入“领跑梯队”。经过从追赶到并行、再到领跑的跨越,中国认证认可正成为推动全球合格评定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20153月,中国向世界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将认证认可列入合作重点,提出沿线国家加强认证认可双多边合作,提高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在同年69日“世界认可日”活动上,国家认监委宣布《共同推动认证认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与行动》,吸引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参加,以“互鉴互信,合作共赢”为宗旨的“一带一路”认证认可国际合作正在成为各方的广泛共识和共同行动。 

  目前,中国已加入20个合格评定国际组织和13个多边互认体系,建立了中俄、中美、中欧、中韩等多个双边工作机制,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部门和同行机构签署104份双边互认协议,实现了认证认可结果的广泛互认。2008年,中国与新西兰签订电子电器产品认证互认协定,收获首个政府间双边互认成果。2009年,中国良好农业规范(CHINA GAP)认证获得全球良好农业规范组织(GLOBAL GAP)承认,成为首个获得国际承认的食品农产品认证制度。2015年,国家认监委与“全球食品安全倡议”组织签署协议,中国HACCP认证成为发展中国家首个获得该组织采信的食品农产品认证。2015-2016年,国家认监委分别与韩国、新西兰、捷克等国官方签订合格评定互认协议,“一带一路”认证认可国际合作互认机制加快形成,为中国与沿线国家架起经贸往来便利畅通的互信之桥。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格评定标准、规则制定活动,并在相关国际组织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在国际合格评定舞台上发出越来越嘹亮的“中国声音”。2015年,中国代表首次当选国际认可论坛(IAF)主席,并已当选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全部四大互认体系副主席等要职,30多人次先后担任认证认可国际组织的管理层职务。 

  改革之程——激发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发展新活力 

  20167月,新华社的一则新闻让全国亿万汽车拥有者欢欣不已。国家认监委会同环保部、公安部共同为汽车挡风玻璃“减负”,环保部门直接采信获得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结果,不再核发机动车环保合格标志,这标志着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正在成为检验检测领域全社会广泛采信的基础性管理制度,为各部门“放管服”改革提供技术支撑,是国家认监委深化认证认可领域改革取得的又一个实质成果。 

  全面深化改革以来,国家认监委落实“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要求,积极推进认证认可领域改革,打出了认证机构审批改革、检验检测机构资质管理改革、强制性产品认证改革、认证人员注册改革、认证市场和CCC获证产品监管制度改革等一连串“组合拳”,而“绿色产品认证标识整合”、“完善认证机构审批程序”更被列为重点改革任务。“十二五”收官之时,国家认监委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改革成绩单”:认证机构审批备案事项减少了16个,近百个产品认证审批项目归并为22个类别,近30项管理体系和服务认证项目归并为8个类别,同时简化审批程序,审批时间减少45天,申请材料数量由34个压缩到6个。检验检测机构统一资质管理后,减少了4328家食品检验机构的重复发证、3300家机动车安检机构的重复评审;取消计量认证收费后,全国检验检测机构每个周期可减负15亿元。放宽准入同时,事中事后监管在加强:建立“双随机”抽查信息平台、从业机构自我声明、信息公开、年度报告社会公示和监督抽查制度等等,让诚信经营主体“时时便利”,让违法失信主体“处处受限”…… 

  对于这份“成绩单”,检验检测认证市场给予了热烈的“掌声”:认证机构审批改革出台后,不到半年时间就受理认证机构申请195份、认证规则备案近6000项。截至20166月底,认证机构数量比改革前增长51.8%,检验检测机构同比增加6275家,增幅达25.3%。近三年来,民营检验检测机构保持高速增长,数量年均增长超过30%,营业收入年均增长超过17%;新增机构中大多进入知识产权管理、生态农业、保健服务等新兴领域,呈现增量明显、结构优化、活力增强的趋势。2015年检验检测服务业国家统计结果显示,当年检验检测认证产值突破1800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88%,成为最具活力、最有潜力的服务业门类之一。 

  奋进之行——努力实现认证认可强国目标 

  站在“十三五”的新起点上,全面建成小康目标鼓舞人心,质量强国战略催人奋进,认证认可发展前景无限广阔。围绕质量强国、制造强国战略,按照“三步走”发展构想,中国认证认可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加快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力争早日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迈入世界认证认可强国行列。 

  ——认证认可制度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供给和制度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认证认可制度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同步,在经济社会和国家治理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更加适应多元化需求。 

  ——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增长极,产值贡献和市场活力显著增强。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竞争、充满活力的检验检测认证市场,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与现代产业体系深度融合,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认证认可技术体系全面优化升级,创新能力和支撑作用显著增强。认证认可技术创新平台基本建成,“互联网+”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模式初步建立,合格评定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实现整体突破,对国家战略需求的支撑作用更加显著。 

  ——认证认可国际化程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国际影响和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初步建立“一带一路”和自贸区认证认可互联互通机制,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走出去”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指引下,肩负着光荣使命的中国认证认可人将再次出发,向着认证认可强国、质量强国的目标砥砺奋进,谱写新的辉煌!

   
   
   
   
   
   
   
   
   
   
   
   
   
   

 
版权所有:呼和浩特市新思达企业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中国.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东街巨海城一区A座2-1001
  电话:0471-3680400  传真:0471-3680400  您是第 位访客!         网站备案:蒙icp34987987-1号